高中历史_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.doc

高中历史_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.doc

  1. 1、本文档共13页,可阅读全部内容。
  2. 2、原创力文档(book118)网站文档一经付费(服务费),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,仅供个人/单位学习、研究之用,不得用于商业用途,未经授权,严禁复制、发行、汇编、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,侵权必究。
  3. 3、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,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、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!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,付费前请自行鉴别。如您付费,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,本站不退款、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;查看《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》。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,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
  4. 4、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、侵犯著作权、侵犯人身权等,请点击“版权申诉”(推荐),也可以打举报电话:400-050-0827(电话支持时间:9:00-18:30)。
查看更多
第8课 《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》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案件,提出问题 思考如何平衡法律与道德 联系时政,让学生带着“道德与法治如何平衡处理”的问题进入新课。 过渡 情与理自古就是难以两全的事情,这不仅困扰着我们当代人,先人们也在苦苦思索,德治还是法治这是个问题。先人们在探索中逐渐形成德主刑辅,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华法系。那这一特征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呢?让我们进入本节课《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》的学习。 概念解析 解析法治、教化的概念及联系 了解两者联系与不同 辨析古代法治≠现代法治,是人治下的法治。 第一篇: 碰撞·先秦时期——礼法之争 1.梳理知识,补充完善时间轴。 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先秦时期基本史实。 依靠时间顺序与逻辑,直观呈现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发展历程,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。 2.案件导入引出春秋战国时期的两次德法之争。 思考此时法治的弊端及改进方式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,了解成文法出现的必然性。 3.展示叔向与子产争辩的相关史料,引导学生思考彼此代表哪一阶级的利益。 结合时代背景思考这场辩论的实质是什么。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,判断叔向和资产之争是旧贵族和新兴地主阶级争夺政治话语权,意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 通过分析这场争辩的实质,引导学生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唯物史观。 4.根据课文内容和所学知识,分角色扮演法家和儒家代表,辩论彼此的德治与法治思想 合作探究,分角色扮演,阐述儒家德治思想和法家的法治思想。 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增加学生参与度,梳理知识,便于掌握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、法治关系的讨论。 过渡 通过辩论,我们了解到德治与法治思想各有可取之处,但法家思想更能适应各国富国强兵的需求,被各国纷纷采纳。统一后的秦朝依旧沿用法家思想治国,推动律令的编纂,但过于严苛的法律也为秦骤亡埋下伏笔。此时的统治者再一次考虑德与法的取舍问题,让我们来了解这一时期德与法又将何去何从? 第二篇: 交融·秦汉至隋唐时期——引礼入法 1. 梳理知识,补充完善时间轴。 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秦汉至隋唐时期基本史实。 依靠时间顺序与逻辑,直观呈现秦汉至隋唐时期时期德治与法治的发展历程,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。 2.案件导入引出春秋决狱,了解春秋决狱概念。 结合时代背景,思考春秋决狱的原因。 案例引出本节重难点知识,增强学生的参与度。 3.展示材料,引导学生了解两汉时期儒法合流,为引礼入法提供前提。 结合材料,思考汉代统治思想的特点,儒法共同之处为引礼入法提供前提。 引导学生理解引礼入法的背景,增强历史理解能力。 4.展示史料、图片,认识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,强调《唐律疏议》的历史地位和特点。 了解魏晋隋唐时期法律重视儒家伦理,侧重礼法结合,尤以《唐律疏议》最为代表性。 通过史料阅读,培养学生史料实证、历史解释能力。 过渡 “一准乎礼”,礼教纲常成为法理准则,律令儒家化最终完成,这一准则也成为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。那怎样将这一理念推广普及渗透开来呢?接下来的宋元明清在沿用唐律继续发展的同时,也在逐步摸索基层教化。 第三篇: 践行·宋元明清时期——礼法融合 1. 梳理知识,补充完善时间轴。 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秦宋元明清时期基本史实。 依靠时间顺序与逻辑,直观呈现秦汉至隋唐时期时期德治与法治的发展历程,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。 2.案件导入引出民间俗例,思考民间俗例为何具备合理性、合法性。 结合时代背景,思考民间俗例具备合法性的原因。 案例引出本节重难点知识,增强学生的参与度。 3.结合教材史料,引导学生认识理学在教化上起的作用;从颁布者、内容、影响力等方面分析宋朝至清朝乡约的变化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,分析乡约的变化,认识到法律教化为专制统治服务。 通过讨论,锻炼学生分析信息、概括提取信息的能力。 第四篇: 反思·礼法结合的治理传统的认识 展示材料,引导学生从礼法结合的目的、积极性、局限性辩证认识礼法结合这一治理传统,为当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借鉴。 从礼法结合的目的、积极性、局限性辩证认识礼法结合这一治理传统,思索为当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哪些借鉴。 引导学生辩证认识礼法结合的特征、作用,形成对这一治理传统的历史解释。联系当今实际,培养学生以法治国、以德治国,培育法治意识,努力做到知法、懂法、守法。 课堂总结 外儒内法的统治术,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自古以来即是人治而非法治——因为从外表来看,一切法都被规范在仁德的范围之内了。时至今日,在受西方影响,法制观念不断强化的时代,法制难以健全,有法不依,执法不全,任人唯亲等,都还时有出现,在某些地区,宗法思想的残余还相当严重,甚至发展到与国家法律作对的地步,都不能不说是封建外儒内法文化的残余影响。 时代发展到今天,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。当国民生产总值为世界前

文档评论(0)

ehuanle + 关注
实名认证
内容提供者

该用户很懒,什么也没介绍

版权声明书
用户编号:6115052003000013

1亿VIP精品文档

相关文档